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等,分别是教士-婆罗门、武士阶层和工商人士、农夫阶层,还有不可触摸者,也就是战俘奴隶之类。婆罗门教是高原上入侵的雅利安人带来的宗教,这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 在上古时期很普遍,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都奉行这一做法, 是奴隶社会 的遗留,只能说比起原始社会把人当作食物吃掉或者杀掉用于宗教仪 式要好一点。后来的蒙古人也同样把人分为四等, 我们也不要笑话印 度落后,其实我们自己还分为北京户口、大城市户口、农村户口,也是一般。
婆罗门也不是纯粹的雅利安血统,在征服当地土著人的过程中,一些土著人国王、首领投诚也被赋予了婆罗门的地位,所以也可以看到一些南亚当地人外貌特征的婆罗门。
婆罗门教的歧视政策在佛教兴起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众生平 等的观念肯定要比人分三六九等要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不过在之后 数百年间,由于佛教走上了极端派的歧路——在佛教初期还是很人性 化的没有这么多戒律,没有不可吃肉的规定,也不是说绝对不可杀生 ——其实佛教的许多规定在世俗社会根本就无法推行,在佛祖的年代,提出这些清规戒律的一位修行者也没有得到教团的认可,反而被认为 是佛敌,现在的南传佛教和尚们也没这么多戒律,修行者人生的一段 时期可以还俗娶妻生子年纪大了再回来修行,很人性化,藏传佛教的很多派别也是可以生子的。
佛教一些极端的戒律导致其在印度渐渐衰落,很显然,宗教离不开世俗的权力,信奉佛教的国家内部稳定性要高于其他国家,佛教的禁欲望出家的观念对于控制人口增长避免掉入人口陷阱、保持一个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和谐稳定有好处,不过在对外战争竞争方面难免要受到影响,一个信奉佛教的军队、把杀生看成最大的罪孽怎么能够斗得过像狼群一样无所不用其极的敌人?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
印度教当时占领佛教的寺庙据记载,印度教徒把割喉的鸡丢进佛教的寺庙,没有断气的鸡到处乱飞,一路血淋淋的,佛教和尚们把这个看成是大罪孽,念经超度,而印度教徒们则趁机占领了寺庙。在我国,藏传佛教徒跟穆斯林冲突时候也屡屡处于下风,因为他们不杀生,把杀牛杀羊看成是罪孽,这些活都是穆斯林教徒在做。
所以佛教的戒律在社会实践上是有其内在缺陷的。生存的好的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其实都是入世的,在内地虽然佛教香火很旺,但是佛教在内地算不上一种宗教信仰,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很淡薄的,只是为了实用,拜佛祖跟拜财神拜上帝都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为了升官发财。
佛教在内地更多是跟儒家道家合一的一种文化,而非宗教。
印度教跟佛教的区别除了在种姓制度和众生平等观念上的差异外,就是在灵魂转世上了。灵魂不灭转世、轮回这些观念是婆罗门和印度教的。佛教并不认为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在转世。一个不灭的灵魂其实跟佛教缘起性空的基本理念是相冲突的。一切都是虚幻,都有生灭,灵魂又怎么能不灭呢?
当然,佛教并不是认为人死万事空的断灭观念,他认为,因果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关于这个问题,佛教内部的看法也不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认为人除了意识也就是灵魂、我之外,还存在更加深层次的东西,第七识和第八识,第八识是一种本源类似于梵的东西,人生的一切因果都由第八识承载——甚至还有一个派别说人除了第八识外还有第九识,这个才是本源和根本佛性一类的东西。
人死了,意识、灵魂、第六识、七识都消亡了,只有承载因果的第八识保留下来,这个东西可以看成是一个种子,它跟新的生命结合生长出第六识,形成一个新的我,我承载前世的因果,但是我跟前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前世的灵魂已经死了,今生的我是一个新生的灵魂。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肉体像瓶子类的容器,灵魂就像里面的水,人死了瓶子破了,水进入新的容器,但是并不是全部的水,而是一部分水承载因果的部分跟新生的水混合,所以,灵魂就像河流一样变化不断,我非我,我跟前世的我是不同的,就像人不可能踏进两条一样的河流一样。
印度教关于灵魂转世不灭的观念其实在实践上也是有问题的,既然灵魂不死不灭,人们也就不太在意今生,时间长着呢,所以印度次大陆的人们时间观念普遍不强,对经济的追求没有中国人迫切,这也是印度经济落后于中国的文化层面原因之一。
发布:61766256
上一条:第一种灵草:仙人球 | 下一条:道教与儒家 |